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lobal Education Center
导肮
两代人的师大青春


      “宝珍!慢点儿跑!小心车!”我追在女儿身后喊道。她像只欢快的小鹿,在梧桐夹道的林荫路上蹦跳着,马尾辫在阳光下甩出金色的弧线。


    这是她第一次踏入华东师大的校园——那个在我故事里出现过无数次的“知识殿堂”。此刻她正踮着脚去够文脉廊垂落的迎春花,黄色的花瓣落在她肩头,像极了当年我的仙女老师黄美旭亲手为我别在衣襟上的那朵。


    我的眼眶突然发热。2003年,我抱着17个月大的女儿在河内机场告别时,她哭得鼻涕糊满了小脸。那时的我,怀揣着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录取通知书,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记得第一次上课时,我的汉语还带着浓重的越南口音,是同班的陈钰同学每天课后陪我练习发音;冬天下雪时,韩国的旁甄姬同学特意给我送来厚厚的羽绒服;下课回到寝室时,小香妹妹还送来一碗热腾腾的面……


    “妈妈!这就是你说的‘会发光的物理楼'吗?”女儿指着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玻璃幕墙。是啊,就是在这栋楼里,吴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我的论文,从标点符号到理论框架,他们用耐心融化了一个异国学子的不安。


    在河西食堂,女儿学着我的样子往糖醋小排里加醋。“要这样吃才够味,对吧?”她眼睛亮晶晶的。这让我想起毕业前夕,导师特意请我们几个同学去家里吃饭,师母亲手包的饺子里,藏着临别的祝福。


    午后的丽娃河波光粼粼,两岸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新绿的枝叶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我们靠河边的栏杆站着,看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水面洒下细碎的金斑。几个学生骑着单车从桥上经过,欢笑声惊起了栖息在芦苇丛中的白鹭。


       “要记住,我们能在这里读书,是因为中国政府的培养。”我指着河对岸郁郁葱葱的树木对女儿说。那些香樟和梧桐,二十年前还是小树苗,如今已亭亭如盖。“就像这些树一样,教育需要我们用心浇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女儿认真地点点头,她的眼睛映着丽娃河的碧波,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一阵微风拂过,河面泛起细密的涟漪。我仿佛看见二十年前的自己抱着书本匆匆走过石桥的身影,又看见眼前女儿充满朝气的笑脸。这片绿意盎然的校园,这条静静流淌的丽娃河,见证了我们母女两代人的成长与青春,也将继续滋养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