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纪念华东师范大学来华留学60周年之际,我谨分享我与华东师大的故事,我一直乐于成为越中友谊的小桥梁。

人生大转折
我出生在越南经济欠发达的高原地区,一个贫穷落后、没有出路的乡村。在不断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我长大成人,渴望考上大学,离开贫困的家乡,改变自己的命运。非常幸运,我考入了雒鸿大学的中国语言专业,在这里,我完成了我的大学学业,并参加了同奈省举办的翻译培训班。正是通过这个培训班,我得到了胡志明市师范大学中国语言学院原系主任甲文强老师的推荐,得以申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由于在毕业前就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我成功获得了孔子学院奖学金学习国际汉语教育硕士专业。2010年2月,我正式离开越南前往上海,来到了我的第二个家——华东师范大学。我对这里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都很大”。刚下飞机,映入眼帘的就是又长又宽的道路,接着是层层叠叠、纵横交错的立交桥,还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接下来就是我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在越南,我曾经去过的学校都比较小,我没想到大学校园里竟然有河流穿过,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比如邮局、银行、酒店等等。一切都让我感到新鲜和兴奋。
我的第二个家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初的日子,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他们都非常友善,给我们一种“家”的感觉。刚来这里没几天,我们就深深地爱上了这所学校,喜欢这里的老师们,尤其是我们的大家长——黄美旭老师。我记得那天晚上学校为留学生举办联谊晚会,她留着一头青春洋溢的长发,充满活力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她英语说得非常流利,当时我非常敬佩她。直到现在,我仍然经常向她请教许多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所有的老师都非常爱护和关心我们。学校还安排我们去其他省份文化考察,体验和学习中国文化,去河南郑州少林寺了解中国武术文化,欣赏了许多我们以前只能在书本和电视上看到的自然美景……老师们不仅在课堂上悉心传授知识,在课外也对我们关怀备至。他们还赠送我们聆听世界著名演讲家演讲的门票,这些演讲家讲述了人类的奋斗历程。 2011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上海大剧院的门票,让我们去听那位没有双臂和双腿却充满生活毅力的演讲家——尼克·胡哲(Nick Vujicic)的演讲。从他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人类努力奋斗的道理,例如他的名言:“如果别人没有给你奇迹,你就去成为奇迹”(if others do not give you a miracle,you will be a miracle)。非常幸运的是,我们在学校的那些年,恰逢学校建校60周年,我们通过学校举办的众多国际性活动开阔了眼界。2010年也是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的一年,那也是我们人生中第一次参观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性展览。

在此,我也想向我的硕士论文导师张建民老师表达我的感谢。硕士毕业后,他还给我写了推荐信,让我继续申请博士奖学金。我记得当时只有三位留学生得到了他这份珍贵的推荐信。我也想向学院所有尊敬的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老师们辛苦了。
从校园到中越教育纽带
虽然我们离开华东师范大学已经超过15年了,但校园的景象,以及那些属于我们留学生的“角落”,仍然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例如,学校的体育场,是我每天早上锻炼身体的地方;春天来临时,盛开的桃花就在我们教学楼旁;丽娃河畔的银杏树,不知被我们留学生拍进了多少照片里;我们学院的图书馆,给了我无尽的知识和创作空间;还有12号留学生宿舍……所有这些美好的回忆,一直在我们的脑海中。正因为此,在过去的15年里,只要有机会,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会尽力寻找机会回到学校,还会特意相约一起回去,找回那些美好的记忆,那些在我个人看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回到越南后,我被雒鸿大学委以重任,管理学校的中国语言专业。我至今还记得那一年,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当时很少有学生想学中文,我们学校也是如此。其他专业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报名,而中国语言专业每年只有11名新生。我和我的同事们想出了无数种方法来提高新生入学人数,后来,新生人数从每年11人增加到27人、98人、189人,直到现在每年都有近300名学生报名学习中文专业。在那段艰难的时期里,我想了很多办法,将我们雒鸿大学中国语言专业的学生与企业,甚至与中国的大学联系起来。从那时起,我更加了解了什么是“校企关系”和“国际关系”。
我曾经和我的同事们组织过无数次活动,让雒鸿大学中国语言专业的学生与在越南的中国企业进行交流。也正是通过这些文化语言交流活动,我逐渐与几乎所有在越南的中国商会、中国各省企业联合会建立了联系,包括川渝、湖南、安徽、湖北、福建、山东、广西、江苏、江西等省的企业联合会。我也想向支持贫困学生学习中文的各企业联合会、企业和慈善人士致以诚挚的感谢。
实现青年梦想的中越教育桥梁
我渴望能够送更多的越南学生到中国留学,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像我一样,有机会去交流、学习、生活和体验真实的中国,而不是仅仅通过媒体渠道了解中国。为此,我不断寻找和联系更多的学校,通过短期项目,带领中国语言专业的老师和越南学生到中国进行研学和交流。
在努力推动这种合作关系的过程中,我衷心感谢雒鸿大学作为我的先行支持者,并得到了中国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中国各大学的热情支持,当然,其中也包括我亲爱的华东师范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
感谢中国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多年来的支持和赞助,为雒鸿大学提供了多功能教室,使学生们能够接触到现代化的中文学习应用和方法。感谢总领事馆还帮助学校的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得以继续帮助学生们实现他们的留学梦想。感谢中国各大学为越南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感谢我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为雒鸿大学的学生硕士深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继续我的道路。
人生中经历了不少风雨,曾一度让我几乎想要离开这个行业,这个服务于教育的行业。但每当经历起伏,我又会告诉自己,我不能离开,因为还有很多老师和学生需要我。不是因为我能为他们做什么,而是因为我的学校,我的老师们能够通过学习中文帮助他们改变人生的命运。所以我暗自发誓,无论做什么,无论去哪里,我都会永远与这个行业紧密相连——“做越中友谊的小桥梁”,为中国语言专业的师生们连接越来越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去中国的大学深造,并回国服务于与越南合作的中国企业或者有使用中文的越南单位,共同为两国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提升中越两国友谊的全面发展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