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lobal Education Center
导肮
以语为舟:跨界交流的实践与使命

     2008年,当我在上海完成本科和硕士学业的第七个年头,我选择在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我的学术旅程——攻读博士学位。那时的我,虽已在上海大学度过七年光阴,看惯了校园里的四季轮回,听熟了教室里的书声琅琅,但当第一次以博士新生身份走进华东师范大学时还是对这所学校满了新鲜感和期待。

     博士阶段的课程虽然不多,但接踵而至的困难和挑战却从未间断。在齐沪扬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术研究,为这段求学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中国求学的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习不仅在课堂,更在社会。作为留学生,我们需要主动融入中国生活,深入理解中华文化,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成长,用所学回馈这片培育我们的土地。我深信,留学生既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更应当成为中国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因此,在校期间我始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竞赛和文化活动,主动担任志愿者工作,并在学术论坛中积极发言交流。这些实践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留学生活,更让我在知行合一中深化了对中国社会的理解。

     在校期间,我曾多次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节活动。通过这个平台,我不仅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成功地向中国师生展示了阿塞拜疆的独特文化魅力,同时也在实践中显著提升了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我至今清晰地记得2009年那个重要的时刻——留学生办公室邀请我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第二届全国"汉语桥"汉语大赛。这让我回想起2005年参加全国"汉语桥"朗诵艺术大赛并获得铜奖的经历。但这次比赛完全不同:赛制更严格,内容更丰富,竞争也更为激烈。经过慎重考虑,我最终决定接受这个挑战。

     在华东师范大学指导老师的陪同下,我们前往北京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比赛。经过数轮激烈角逐,我最终再次脱颖而出,荣获铜奖。这段经历不仅是对我汉语能力的肯定,更成为我留学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在这次比赛中,我再次深切感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老师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专业指导。特别是陶健敏教授和万老师,他们不仅在赛前给予我专业的语言指导,更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启发我的思维,这成为我最终获奖的关键因素。最令我感动的是,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黄美旭院长专程从上海赶来北京参加颁奖典礼,这份来自学院的重视与支持,让我倍感温暖。



      在华师大求学期间,我系统性地收集了大量语言学专著,通过聆听名师讲座与研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搜集了导师推荐的权威著作。目前我的私人图书馆已建立起相当完备的汉语研究藏书体系,不仅囊括了历代经典文献,更全面收录了现当代语言学家的代表性论著、专业教材及权威辞书。我认为攻读博士学位不仅是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更是系统把握学科脉络、深化专业认知的学术历练。在此过程中,文献典籍始终是最可靠的良师益友。得益于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我不仅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建立起系统的专业文献体系,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和前沿成果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完成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我赴北京外国语大学创立了阿塞拜疆语专业及相应教研室,开创了国内该学科建设的先河。语言研究始终是我毕生的学术追求,如今我更以语言为桥梁,致力于推动中国与阿塞拜疆的文明对话与人文交流。


阿利耶夫于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闭幕式之际为李克强总理做翻译


     在华师大求学期间,我系统性地收集了大量语言学专著,通过聆听名师讲座与研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搜集了导师推荐的权威著作。目前我的私人图书馆已建立起相当完备的汉语研究藏书体系,不仅囊括了历代经典文献,更全面收录了现当代语言学家的代表性论著、专业教材及权威辞书。我认为攻读博士学位不仅是完成学位论文的过程,更是系统把握学科脉络、深化专业认知的学术历练。在此过程中,文献典籍始终是最可靠的良师益友。得益于华东师范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我不仅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更建立起系统的专业文献体系,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的经典著作和前沿成果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完成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我赴北京外国语大学创立了阿塞拜疆语专业及相应教研室,开创了国内该学科建设的先河。语言研究始终是我毕生的学术追求,如今我更以语言为桥梁,致力于推动中国与阿塞拜疆的文明对话与人文交流。


阿利耶夫接受“世界汉学家口述史”项目负责人徐宝锋教授采访


     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语言作为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正在中国与阿塞拜疆的交流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作为中国高校阿塞拜疆语专业的开拓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特别欣慰的是,当年培养的首批学子如今已成长为专业骨干,与我并肩投身于阿塞拜疆语人才培养事业。这种师生共进、薪火相传的传承,正是专业建设最宝贵的成果。


阿利耶夫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给阿塞拜疆语专业生上课


     作为中阿语言文化交流的践行者,我始终将双向语言教育视为毕生使命。在中国开创阿塞拜疆语教学体系,在阿塞拜疆推动汉语教育发展,这种双向互鉴的交流模式让我深感责任重大。2019年,在盖达尔•阿利耶夫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下,我们成功开创了远程汉语教学模式,并在卡扎尔大学设立了中国研究中心——这些里程碑式的成果不仅让我倍感欣慰,更让我找到了回报中国培养之恩的最佳方式。我愿继续以语言为桥,在中国传播阿塞拜疆文化的精髓,在阿塞拜疆弘扬中华文明的智慧,为促进两国文明对话与民心相通贡献全部力量。

     值此华东师范大学来华留学教育六十周年华诞,衷心感恩母校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培育万千国际学子。愿这座文明互鉴的桥梁永葆青春,在新时代继续书写'爱在华师大'的跨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