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华东师大,永远是丽娃河畔那片宁静与诗意的净土。六年的求学生涯,让这里成为我永远的牵挂。如今,回望往昔,心中依然涌动着无尽的眷恋与感恩,仿佛还驻足在那熟悉的丽娃河畔。
我曾在华东师范大学度过了硕士与博士的六年时光。那六年,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与专业成长的过程,更是我人生中最纯粹、最深刻的一段岁月。校园里的每一条小径,每一幢楼宇,都留下了我的足迹与回忆。

丽娃河畔的清风、法国梧桐随风飘落的叶影、银杏叶的金黄色、操场上的欢笑、教室里的话语……所有这些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它们已经不仅仅是校园风景,更是与我血脉相连的生命印记。
那时的我,常常在丽娃河边独自散步,或低声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或静静思索博士论文中的疑难与困惑。丽娃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见证了我青春的欢笑与泪水,也见证了我从青涩学子到成熟学者的蜕变。
博士毕业后,我带着母校给予的知识滋养与精神力量,回到越南河内大学,从事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十余年来,我将所学应用于课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更让我欣慰的是,不少学生因我对母校的深情讲述,而选择到华东师大深造读研。这让我倍感自豪,因为我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母校与越南之间文化交流的小小桥梁。
离开母校后的岁月里,思念之情在我心中无时无刻。每当河内秋天木奶花盛开时,我便会想起华东师大校园里那一抹浓郁的桂香。就像我在散文《秋天的思念》中所写那样:“回到越南后,我才意识到我是如此眷恋华东师大。家乡的每一个角落,都让我联想到母校。”

博士毕业整整十一年后,我终于带着十岁的儿子,重返这所久别牵念的校园。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我的心跳骤然加快。儿子懂中文,他兴奋地蹦蹦跳跳,东瞅西看,而我则在熟悉的道路上百感交集。我们经过文史楼前的草坪,走过电影院旁的道路,沿着丽娃河慢慢走到物理楼前。那一天,我的一名正在华东师大读研的学生特意在物理楼迎接我们,他陪我重走往昔的足迹: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操场、对外汉语学院的教学楼与办公楼。儿子第一次踏入中国大学,目光里满是惊奇与赞叹,而我的心中却一次次翻涌起往昔的画面,仿佛青春就在眼前。
幸运的是,在留学生办公室,我竟遇见了多年未见的金丽君老师。她依旧温柔亲切,我们紧紧拥抱,眼眶湿润。那一瞬间,岁月仿佛倒流,我又回到了学生时代……遗憾的是,我敬爱的导师吴勇毅教授出差在外,未能拜见。
除了重返校园,我还带儿子去参观了中国的名胜古迹。回国后不久,我又因培训之机再次来到华东师大。在为期一个月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清晨都在校园里跑步。阳光下荷塘的清香、夜色里校园的宁静,都让我找回了当年的青春记忆。
然而,重返校园的喜悦中,也夹杂着一丝惆怅。记得那晚,我走到河东宿舍附近,想寻找当年为我们修伞修箱子的老师傅,却发现店铺早已拆除。我站在原地,眼泪不禁流了下来。十一年光阴,校园焕然,但一些熟悉的角落、熟悉的人,却永远留在了回忆里。

母校不仅给予我学术上的滋养,更给予我精神上的力量。今天,我已在越南河内大学的讲台上播撒汉语的种子。看到我的学生走进华东师大的校园,继续他们的求学之路,我常常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这份自豪来自于母校的声誉与影响力,更来自于我与母校之间割不断的深情。
至今,我依旧与母校的导师与老师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一次和老师们的交流,都会让我感到温暖与踏实。华东师大对我而言,就像是永远的家,而老师们则是如同亲人般的存在。在他们的关怀和鼓励下,我始终能感受到来自母校的坚韧力量。

无论身在何处,华东师范大学始终是我心灵的归宿。丽娃河的水声,桂花的香味,银杏的金辉,都永远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此刻,请允许我深情地道一声:谢谢你,华东师大!愿母校如丽娃河般永远奔流不止,如银杏般岁岁繁茂,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