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点亮民族未来之光的引路人。”
2011年至2015年,我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政治学理论专业的博士。我的导师是尊敬的齐卫平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讲述与他初次相遇的情景,以及他对我的关怀、教诲和引导。

2011年秋天,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这是我首次踏上上海的土地。浦东机场之大令人惊叹,从一端走到另一端需要半个多小时。走出机场后,我乘坐出租车前往位于中山北路的老校区。城市的美丽令人目不暇接。
当我穿过大学的大门进入校园时,心中默念:“感谢上天,让我实现了梦想。”我仔细阅读了随邀请函一起寄来的指南,并按照提供的地图前往留学生办公室。在那里,黄美旭老师带领的几位教师正在接待新来的学生。他们向我详细解释了相关事项,并递给我一笔钱,告诉我今晚可以在本校区的宿舍过夜,明天需要前往新校区。我的学院在那里,我也将在那里住宿。
第二天,我乘坐校车前往闵行校区。他们将我安排在名为“教师之家”的宾馆,我住在808号房。在进入博士阶段之前,我曾在哈萨克斯坦担任大学老师。也许是习惯使然,我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前往政治学系。当我走上二楼时,发现楼道异常安静。在哈萨克斯坦,这个时间段的学校通常是人声鼎沸。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正在这时,我看到一间办公室的门开着,里面坐着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士。我向他说明了来意,并表示正在寻找我的导师,问他是否认识。他微笑着说:“我就是你的导师。”这一刻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看到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见到他以前,我还担心会遇到一位严厉的导师,此刻心中顿时安定了下来。

从那天起,齐卫平老师对我关怀备至。我是他指导的唯一一位外国博士生。他非常支持我,几乎每次出行都带上我。甚至在前往外地参加会议时,也会带我同行。
他总是耐心地指出我的错误,并详细解释清楚。我对他的耐心感到惊讶。他始终给予我鼓励。有时,他还会来到我的房间,关心我的生活。我从未见过如此谦逊的系主任。正是由于他的支持,我在2015年顺利地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答辩。
即使我回到祖国,我们至今仍保持联系。在每个节日,我都会向他致以问候。他还为学生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有上百位不同届毕业的博士生。我们会阅读老师发表的每篇文章,并进行讨论。为了不忘记导师的生日,我在手机上设置了6月24日的提醒。尽管我与导师相隔千里,但在我的心中,他始终近在咫尺。

“无论我身处何地,心中与导师的距离从未远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