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lobal Education Center
导肮
两个学生、一个校园和第三位家人

  


  华师大,养育了我们母女俩。

  当我被论文压得喘不过气时,它握住我的手轻声安慰:“你看,你是多么坚强、勇敢,多么了不起的一位女性。”

  当女儿在幼儿园里流下陌生和不安的泪水时,它轻轻为她拭去,悄悄告诉她:“你会交到好朋友的,虽然你还不会说普通话,但给自己一点时间吧。”

  四年间,华师大不只是学校,更是我们的第三位家长。它给予我们温暖、故事和庇护,成了我们的共同家园。在这里,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旅程,默默并肩展开。

  每一天的早晨,都是从一段并肩而行开始的。我背着笔记本电脑,一摞论文资料,还有一份沉甸甸的博士梦想。女儿背着粉红色的 Hello Kitty 书包,怀里抱着一幅用彩色笔画出的“家”,心里藏着对这个新世界的无限好奇。

  我们手牵手穿过长风公园,脚步早就已经被树木和晨风记住。走到公园尽头,我们道别。我又回过头来转身走向校园,走进论文、讨论和那些需要孤独沉淀的学术时光。女儿则继续前行,走进小学的校门,迎接新的朋友、生涩的语言和课本里的故事。

  傍晚时分,我们在房间重聚。我坐在书桌前,反复修改引用,推敲论点,努力拼凑出值得博士头衔的思维体系。女儿趴在地板上,练着汉字,用彩纸和闪粉胶带为自己的芭比娃娃们设计新衣服。

  而华东师大,始终静静地守护着我们。

  校园里,几乎没有像我们这样的一对组合:母女二人,同为学生,同在成长,尽管学习的方式天差地别。我在解读学术理论,她在学着用普通话融入同辈之间。然而,我们却在无声中,学会了相同的事:如何适应,如何保持好奇心,如何找到归属感。

  许多年后,我们离开了华师大。

  我,如今的金博士,从华东师大筑基的世界,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学术世界。女儿则带着坚韧的性格、多元文化的理解力,以及在异国校园中长大的那份底气,走向了她自己的未来。2024年,她在德国高中毕业后,再次回到上海,如今就读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与延续。

  我们离开了华师大,但只是离开了地理意义上的校园。

  因为,华东师大从未真正离开我们。

  它藏在深夜学习时分享的一杯茶里,藏在每一个让人想起丽娃河畔的角落里,藏在我们踏入陌生城市时那份不怕风雨的勇气里。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心中都带着这位第三位家长的影子。

  因为,华师大给予我们的不只是知识,

  它给了我们时间,

  给了我们彼此,

  还给了我们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