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 CHIN YEE 陈静宜(马来西亚)
1996级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2000届),从事新马两地华语文教学21年,2012年在马来西亚创办华语文中心。目前在马来西亚柔佛新山陈书院(Tan Learning Centre)任教。
1996年9月,我带着华东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三件行李,从吉隆坡飞往上海。
五小时后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举目所见皆是硕大的方块字,耳里听到的是汉语和上海话,迎面袭来的是凉凉秋风,这一切和马来西亚十分不同。出租车开往中山北路3663号,映入眼帘的尽是新鲜事:桑塔纳出租车没见过、上海人没见过、路旁的树木花草没见过,道路的格局、建筑的风格、商铺的结构、招牌的设计……统统没见过。那么多的自行车,那么多骑车的人,那么宽广的自行车道我以前也没见过。我自以为熟悉的中国终究留在中学的课本里。
华东师大绝美
校园内花草树木繁多,绝大部分是我不认识的。我想它们是在不同的年月里种下的,伴着师生成长,看着华师蜕变。华师大的美不是哪一支笔能够写尽的。这里的草木四季变换着颜色,变幻着风情,当你写她时,她已悄悄变了样。也因为书写视角的不同,而有了万种风貌。丽娃河——我们的校河,你低下头她就在你脚下,你抬起头她便在你眼里。你以为这样的距离你便懂得了她;然而她却在你眼皮底下一日三变、一年千样。草木之间伫立的是一幢幢建造于不同时期、风格迥异的新旧建筑物。它们或高或矮、或欧式或中式、或现代或当代,有的是学子们上课的教学楼,有的是老师们办公的办公楼。师生们天天穿梭于历史之间。
沐浴于草木,呼吸着历史,丽娃学子能不美吗?
文史楼——建于1930年,共三层,白墙红窗框,巴洛克风格,正门立着四根爱奥尼柱,楼前一片辽阔的绿草坪。本科四年,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绝大部分在这里。楼里有许多教室,里头有讲台、黑板、长形木桌和九十度开合的木椅。电脑、投影仪等这些设备当时是没有的,PPT更不会有,上课看的就是老师的个人魅力。我的老师都是专家学者,学识渊博各有专长。深刻精辟的讲授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文史楼是语言文学系的摇篮,老师在这里孕育着未来。
文史楼内人才荟萃,日日精彩
老师们经常是手里拿着一两本小书走进教室,站上讲台,或几句问候或点个名,就开始了古往今来、东方西方、上下千年,偶尔板书几个字、几句诗,甚少翻书,一气呵成讲完一节课。没有厚实的学识,谁能做到?中国同学记笔记的速度几乎和老师的说话同步,同学们的课堂笔记就是老师当天授课的讲义。
大一那年,我经常困惑于“老师在说什么?”当我在犹豫该写哪个字时,讲台上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同学们大概对我这个外国人很是同情,本科四年没有谁是不愿意借我笔记的。一次,上《古代文学作品选》,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半句对子,我还在琢磨该怎么作答?没想我那些才思敏捷的同学已经对好了!还获得老师极高的评价。新学期开课,每门课的老师都会板书一列必读的书目,我的中国同学们当晚就读完了厚厚的一本,而我大概只读了不到四分之一。是优秀的中国同学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他们的学习态度感染着我奋发向上。我的阅读量、阅读速度一年比一年进步,华师大四年也是我书读得最多的时候。
遇见华东师大是我学习中文最美的事。